大佬们的报考建议火了,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“不装不妄也不丧”的报考建议到《黑神话:悟空》制作人冯骥给高考生的三条人生箴言,与填报志愿有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。随着高考放榜稳操胜券配资,各省陆续公布分数线后,每一个有高考生的家庭,现在正经历着更为紧张焦灼的志愿填报时段。
王兴兴、冯骥给高考生的建议
什么专业好就业?哪所学校才是最优选?该怎么制定“冲、稳、保”的志愿策略……对于现阶段的大部分高考生来说,志愿填报就像是一场勇敢者游戏,谨慎又焦灼的浏览着志愿信息和填报指南,摸索着通往下一阶段的引路牌。
但指向未来四年以及更长远的人生图景里,作为考生本人和家长,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,最好还可以延伸考虑到更宽泛的因素。
学校的位置:不止是大学,更是未来四年的根据地
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姚华松发布在南方周末的文章中指出:“对于大学所在的城市,我以为也很重要。一座城市的文化、精品与品格,对于一个身处其中四年以上的人的影响,是具体而深邃的。”是的,我们都不能否认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,城市的底色和气质往往能就此改变一个人的某种特性,对于这些要真切感受社会生活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。
学校所在城市的人文地理环境。快节奏的都市、历史底蕴浓厚的文化名城、艺术展览青睐的前沿一线、依山傍水的安逸小城,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,也塑造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、饮食文化以及城市气质,哪所城市更符合孩子心中的理想,更适合孩子的综合发展也应进行全面考虑。
学校所在地距离家的远近。除了考虑地理位置的远近,公共交通能否直达,需不需要转机或者高铁换乘也要纳入考虑范围。
学校不同校区所在的位置。坊间流传的话不无道理:“老校区生活方便设施旧,新校区地处郊区设施新”,同样的学校校区不同,可能会跨区、跨市,生活便捷程度、宿舍条件、学习的环境可能也大不相同。
学校的设施:图书馆、宿舍、食堂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
如同参考专家学者的专业建议一样,关于志愿填报,不仅要看学校的培养方向、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的就业前景、未来方向,学长学姐们的“生活经验贴”也可稍加参考。
宿舍。在这里,并不否认人要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,但是每到开学季,宿舍条件总是能引起诸多的讨论。比如四人间、六人间还是八人间;上床下桌还是一张长桌;宿舍有卫生间还是没有卫生间;宿舍是空调还是风扇;洗澡间在宿舍楼内还是楼外,与生活起居相关的信息也应考虑。
图书馆。在大学生活中,图书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,在需要完成作业、准备考试的时候,这里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。另外,如果进入大学后陷入“自由的迷茫”,也建议多去学校图书馆坐坐,借一本感兴趣的书籍,或许可以找到当下的方向。
食堂。合胃口的餐食需要慢慢探索,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都能得到食物的慰藉,而且,在食堂里也能窥探到这所学校的温度与关怀。在延边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上,学校后勤保障处饮食服务中心职工代表刘晓梅登上演讲台,她对学生们送出“加班熬夜别总吃泡面”“难过委屈别硬扛”的暖心叮嘱。学校所承载的立德育人不仅仅限制在三尺讲堂,在学术课堂之外的地方,更应该看到学校“润物细无声”的价值所在。
以上谈到的诸多因素,不是主流意义上所认为的决定性因素,在同档次学校之间拿不定主意时,可附加以上条件进行加权衡量。所有的报考建议都是方法论,切莫完全照抄照信,还需要结合家庭情况以及孩子的兴趣方向综合考量。
迷茫又期待、焦虑又憧憬的情绪交织,在这个节骨眼下更应把好船舵。与网络上接连推送的专家建议、报考指南形成的“信息爆炸”而言,手握一张成绩单的孩子和背后的整个家庭,似乎遁入了“信息空白”,越是这个时候,更不能被信息流裹挟,填报志愿一定围绕“人”本身作为现实出发点,并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,孩子们都有一个鲜活灿烂的未来。
海报新闻编辑荆雅琪 综合自南方周末、微博等
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